風投機構加持的 NFT 明星項目,是否值得追逐?
2022-09-10 12:30
SACTE Labs
2022-09-10 12:30
SACTE Labs
2022-09-10 12:3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儘管八月份整個 Opensea 的交易量已跌破 5000 萬美金,但似乎資本卻正在加速腳步進場。 NFT 從最早的 OG 收藏玩家,到 all in Web3 的創業者們,到 Web2 實體產業尋找新業務場景,再到如今越來越多的風投機構們選擇直接投資孵化 NFT 項目。 NFT 賽道的投資熱點似乎不再僅僅是基礎設施,或者 NFTfi 協議了。而這些被資本加持過的 NFT 項目,究竟會給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作為個人投資人,又該如何看待自己所持有的 NFT 項目被明星風投機構加持這個行為?

為此我們專門整理了一些今年到目前為止的一些知名 NFT 項目融資案例:

2022 年知名 NFT 項目融資案例

可以看到雖然幣市和 NFT 市場從牛轉熊,但是機構進場的速度卻沒有放緩,並且持續加碼各種不同類型的 NFT 項目。其中尤其以 DigiDaigaku 的 freemint 發售到穩定在 10 eth 以上的地板價讓八月末的 NFT 市場不在冷清。而這樣的現像也引發了一個新的趨勢,即散戶玩家是否應該更青睞那些被明星機構加持的項目?

為此我們特意研究了一下這裡面部分典型項目從融資信息發布之日起,項目地板價在一周內的變化。令人比較詫異的是,只有 DigiDaigaku 和老牌項目 Veefriends 有過顯著的地板價上漲,分別超過了 200% 和 40%。而月鳥、Jadu、Doodles 的地板價不增反降,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思考。

項目地板價在融資新聞發佈後七日變化

讓我們先拋開 NFT 不說,聊聊 DeFi 項目的融資。往往那些有大機構背書,拿到足夠啟動資金的項目意味著項目能加快開發進度,加速上市進程,上市後給早期使用者的空投可能性也越大,空投價值也會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大量個人投資者選擇在早期去交互體驗那些拿到優質機構融資的項目,以取得豐厚的上市空投回報。

但是 NFT 項目的邏輯不一樣。首先作為項目方,發售 NFT 本質就已經是一個融資行為,通常項目方在早期一無所有的時候,通過發售 NFT 來為自身未來想要實現的線路圖做準備。所以這些項目 NFT 的早期持有人,可以理解為本身就在做風險投資,而區別在於 NFT 項目本身的估值邏輯和背後母公司的估值邏輯是不同的。此外,儘管很大一部分 NFT 項目都會有發幣計劃,但是做 NFT 投資的目的究竟是為了 NFT 本身的升值,還是對於未來發幣的預期? NFT 本身是否會稀釋未來發行的代幣的價值?這些都是 NFT 個人持有人很難去驗證的問題。所以說,對於僅僅是參考 DeFi 項目拿到機構融資,而認為自己持有的 NFT 的項目方母公司拿到融資所以 NFT 就會上漲,這種思維慣性是不可取的。

那麼,這些 NFT 項目背後的母公司獲得機構融資,和 NFT 項目的市值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根據 NFTGo 的數據顯示,目前 NFT 項目按照市值僅有 Azuki 一家沒有進行過市場化融資,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因為其母公司 Chiru Labs 很久以來都沒有實名,通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合約創新以及目前仍然是最優質的亞洲畫風而獨樹一幟。而 Azuki 在很早就開始積累國庫收入,目前已經累計了上億的資產。可以說這個項目的爆火讓它本身就資本雄厚,所以如果不是出於戰略合作需求的話,必然不會選擇市場化融資的道路。

但除了 Azuki 之外,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項目的成功本身和是否有資源綁定或者資本背書存在著很大的正相關性。巨無霸 Yuga Labs 早在土地發售之前估值就已經突破 50 億美金,通過不斷的套娃遊戲產生巨量的銷售收入、版稅收入、IP 周邊商品收入、線下商業收入,以及最終 Apecoin 的成功上市。也正是這樣穩健的持續創收的能力撐起了其昂貴的估值。 Clonex 的母公司 RTFKT 更是早在去年底就被 Nike 整體打包收購,不斷嘗試與 Nike 在線業務進行融合打通。Proof/ 月鳥更不必說,創始人在矽谷多年的互聯網風投經歷讓項目從上市起就風生水起。

NFT 項目估值排名

可是持有這些公司的股權和持有 NFT 是有本質差異的。

首先作為公司的股東,他們的期待值只有一個,那就是財務投資的回報率。而財務投資的回報率又取決於公司是否能最終上市,或者被以最初投資時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價格所收購。而且決定這個最終結果的,是這家公司是否能產生足夠多的利潤。傳統 Web2 公司的邏輯是,自身生產的產品,或者提供的服務,換取了收入,產生了利潤。但是作為發行 NFT 項目的公司來說,這一邏輯就產生了變化。雖然“生產”出了這個虛擬產品,但是購買方或者持有人購買的預期是能夠通過這一產品的升值,或者附帶的價值,例如項目方空投等,來產生真實收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會產生一個矛盾,即項目自身產生的收入,或者增值,應該如何分配給母公司和 NFT 持有人?

如果說項目方為了進一步抬升地板價,將更多的利益例如空投或者項目玩法機制相關而產生的現金流分配給 NFT 持有人的話,那自然母公司的收入就會減少,利潤增長速度也會下降,那麼股東對於未來公司的價值增長潛力也會產生很大的懷疑,進而影響後續融資上市。但如果項目方非常看中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收入,不願意發空投或者與 NFT 持有人分享收益的話,那麼 NFT 的價值就會下跌,最終影響項目整體的發展進度。所以對於中心化的 NFT 項目方來說,如何權衡股東和 NFT 持有人之間的利益,成了一個永恆的難題。

而對於 NFT 持有人來說,也許未來聽到自己支持的項目獲得了機構融資,很有可能出現的是負面情緒或者砸地板。因為也許投資機構能為項目帶來長期的資源和賦能,但是同時也會壓縮持有人自己能從這個項目收穫的利潤空間。所以對於機構背書這個行為來說,NFT 項目早期可能地板價更高,但是長期來看卻限制了它的上升空間,天花板也變得更低了。

投資機構、項目方、NFT 持有人之間的關係

回到本文最開頭的 DigiDaigaku,項目地板價在一路上升到 16+ 的時候維持了不到幾天遍火速下跌到目前 10e 以下。拋開項目方高度控盤的問題不說,可能下次大眾再看到如此令人矚目的融資新聞的時候,就不會像這次產生如此大的 fomo 情緒了。畢竟資方進場,是有可能縮小持有人利潤空間的。但如果反向思考的話,可能正是這種 fomo 情緒,才給量化和高頻交易員們創造了利潤機會。

作者:@ReffoNFT

關於 SACTE

A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the emerging frontier of crypto

Website | Twitter | MediumMirror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SACTE Lab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