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速览
2025 年 4 月 7 日,香港 Web3 Festival,一场围绕「金融机构视角下的 RWA 创新与实践」的圆桌对谈引发了现场热烈反响。HashKey Tokenisation 首席执行官Anna Liu 、粤民投国际执行总裁徐炜, 与博时国际(香港)产品部主管李亚徽,就RWA 的真实需求、实践路径与未来愿景展开了深入探讨:
传统金融机构探索RWA 应用场景 :博时基金和粤民投等机构对RWA 的布局已超越试水阶段,其战略考量包括风险、收益和流动性三者匹配和客群拓展
香港诞生全球首支代币化货币ETF: 实现链上/ 下权益体系化同步
生态共建是成功关键:RWA 落地需要多方协同创新。 托管、支付等系列生态必须完善
开场与嘉宾介绍
Anna Liu: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两位在传统金融和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嘉宾,粤民投的徐炜。粤民投扎根大湾区,以产融结合视角深挖Real World Asset (RWA) 价值,为行业提供独特洞察。第二位是博时国际的李亚徽,作为中资公募基金领军者,博时近期推出全球首款代币化货币市场 ETF 产品,堪称行业里程碑。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谁在推动 RWA、如何跨越代币化落地鸿沟展开探讨,首先我们给两位一些时间,请两位依次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徐炜:感谢Anna 和 HashKey 给我们这个机会参加这样的盛会,并且与大家分享我们对 Web3 和 RWA 的观点。简要介绍粤民投,它于 2017 年成立,主要扎根于大湾区。我们拥有 11 位发起股东,包括美的、盈峰、佳都、海天、立白等广东本地知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60 亿元。经过 8 年发展,目前我们作为控股股东和第一、二大股东,持有6 家境内上市公司和 2 家香港上市公司,合计市值约为 2000 亿元。我们在香港非常积极地拓展 Web3 领域。21 年开始涉及 Web3 领域,特别是今年会是我们在这方面着力发展的一年,希望可以与 HashKey 进行更多合作。
李亚徽:大家好,我是李亚徽,来自博时国际。博时基金是国内前5 家公募基金的管理人,总体管理规模约 1.6 万亿人民币。博时国际是博时基金与招商基金的国际化业务平台,整体规模超过1,000 亿港币,在香港中资基金公司中一直位列前列。
我们于2024 年 4 月 30 日在香港首批发行了比特币和以太币的现货 ETF,正式进入虚拟资产行业。今年我们继续与HashKey 合作,成功将美元和港元货币 ETF 代币化,这两只 ETF 即将在 HashKey Exchange 香港站的理财频道上上线(注:发文时理财频道已经于 4 月 10 日上线)。今天我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
传统金融机构的代币化动机成因
Anna Liu:无论是博时在数字资产产品方面的持续突破,还是粤民投对RWA 底层逻辑的深耕,都让我们看到传统金融机构入局并非概念验证。对两位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代表,公司或者您为什么如此关注代币化,背后有什么战略思考?
徐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解释这个问题。
从主观角度来看,粤民投过去一直以并购、权益投资,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为主要布局方向。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对投资战略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从资本持有转向资本运营。在转向资本运营过程中,如果希望将风险、收益和流动性三者匹配得更好,我们会从不同维度寻找资产,包括RWA 这种类型。我将 RWA 理解为在风险和收益与原有风控要求匹配的前提下,其提供了更好的流动性。从主观角度分析,我认为目前这个方向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资产补充,将其作为运营类资产的补充。
从客观角度来看,从2023 年底至今,香港 Web3 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不能错过任何一次趋势性机会。尤其是当数字货币成为主流资产时,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香港,都获得了政府某种意义上的承认,并发行了比特币 ETF 和以太坊 ETF。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标志性的事件,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资产盛宴,因此我们在这里面寻找投资机会。RWA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时间里非常快速地发展,我们也是顺理成章地关注。
李亚徽:我可能与徐总的视角有所不同,徐总更多地是从Asset Owner 的角度,而作为管理人的视角,我们更多地从客群关系看待RWA。我们渴望快速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是因为我们有两个观察。
第一个点是随着虚拟资产行业从江湖走到庙堂,这个过程产生了许多高净值客户。这群高净值客户在链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服务,无论是资产的多元性还是服务质量都不够完善。我们希望通过RWA 能够将优质产品在链上进行布局,进一步丰富投资者在链上的投资组合,能够服务这样的客群。因为链上和链下的投资体验差距很大,我们不能指望链上的客户去适应链下的投资体验,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将产品送到链上。
第二点是我们发现新时代的投资者,尤其是00 后,许多都是币原生投资者。他们对投资的数字化体验和链上投资的要求与传统客户有所不同。我们希望通过 RWA 产品与新一代投资者建立联系,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正是我们迫切进入 RWA 领域的原因。
RWA 对一级市场的范式变革
Anna Liu:请问徐总,很多一级市场投资机构都还在观望代币化、RWA 这个事情,作为先行者,您认为RWA 对行业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影响?
徐炜:一级投资机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愿意追求高风险下的高回报。我们观察RWA,它比传统一级股权投资流动性显然更好,因为它拆分为更小的份额。理论上代币化后流动性会变好。即使没有变好,如果保持与原来相同的风险和收益,对于传统一级市场机构而言,它的吸引力显然会上升。
目前之所以并非所有人都关注或还未进入此行业,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对监管、政策和交易本身存在疑虑。政策层面,假设今天上午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要出台新的利好政策,这是正面的影响。但在交易层面,RWA 是否有足够流动性?以及我持有的 RWA 资产是否能更方便的变现?我认为这些都需要观察的,可以理解他们的担忧。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RWA 最好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过去金融资产的弊病,即信息不够透明。我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尽调,花费大量精力确保资产底层数据真实。我记得你的一位 [来自 HashKey Capital] 的同事曾经告诉过我他们 5 年的时间投资了几百个项目,这在传统机构看来是非常不可能实现的。但因为区块链技术本身带来的好处,链上资产就可以实现。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一级市场机构理解并且拥抱这样的变化。
Anna Liu:徐总说的是可信数据上链能够重构资产的信任,而信任恰恰是金融产品的基石。达成这一目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监管机构的清晰指引。我们现在站在,无论是发行人视角、管理人视角还是投资人视角不断尝试,相信最终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徐炜:昨天肖风董事长提到的金融基础设施,我认为非常好。整个配套生态必须完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TradFi (传统金融)的人进来投资,包括律师、审计, 托管、或稳定币的支付手段等系列生态建设变得丰满后,一定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
全球首款代币化基金产品的创新启示
Anna Liu:[要搭建好一个金融基础设施] 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RWA 的价值生态,HashKey 非常认同这一点,并且一直是行业里的践行者。
说到实践,HashKey 与博时在一周前刚推出了全球首款代币化货币市场 ETF。我们希望听到亚徽总作为亲历者的分享,大家都想了解在代币化项目过程中,链上链下遇到了哪些规则冲突的挑战?以及您如何破局?
李亚徽:其实也不能说是冲突。我们的产品是公募基金的代币化,针对不特定公众发行,并且直接在公链上进行部署。因此从创新角度来看,突破了许多原有的业务边界。
首先作为公募基金,我们需要确保链上投资者和链下投资者享有同等的投资者保护。虽然我们增加了上链动作,但是链下投资者所拥有的权益和保护措施,链上投资者也需要同步获取。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徐总刚才提到的生态问题。我们并非是个体在创新,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创新。从传统的托管行到代币化服务供应商,再到审计,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针对公募基金上链之后的运作安排。这中间有很多磨合过程,无论是和托管行行还是HashKey Tokenisation,我们都要从头建立起一整套运作体系和投资者保护方案,最终获得了香港证监会的认同。正如徐总所言,只有我们的生态链越来越完备,业务的上下游才能快速响应,整个RWA 产业才能走向更好的繁荣。
Anna Liu: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通过与博时合作的项目为现在的同仁们提供参考,希望合规先行,为传统机构提供可用、可复用或者可参考的路径。
代币化产品的用户需求画像
Anna Liu:市场另一端也有一种声音,相信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代币化产品究竟谁是买家?是现有投资者的替代需求,还是触达了全新群体?从实践反馈来看,谁在购买代币化产品,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李亚徽:今年博时国际在Web3嘉年华上第一次参展,有一个展位。昨天产品发布之后,来咨询的客户非常多,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是多一个选择,肯定是好的。
目前行情处于波动状态,相对稳健的货币基金来说肯定拥有广阔的受众群体。对于链上的投资者而言,他们能够不出Web3 的生态配置到这样的产品。无论是作为单纯的配置需要,还是考虑未来这类偏稳健的资产能否发展,能否作为链上Defi (即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的抵押品等角度,都会有很多业务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对谁来购买这个问题非常乐观。
徐炜:我认为我是一个buyer,因此我可能会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从配置角度来看,我在权益市场的配置,会分一部分到 Web3 上面。在处理数字资产的过程中,如果我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显然在它闲置时我可以像过去在权益市场一样配置货币基金。毫无疑问,我肯定会购买。
但现在我需要换个角度谈论会购买什么样的产品。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一定会增加运营类资产,或者更简单地称为固定收益产品。我认为现在相对高的固定收益产品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非常有吸引力。在Web3 上面有很多,不仅是 RWA,还有其他类型的固定收益回报产品,都对传统金融投资机构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如果大家视野开阔,就可以了解到现在权益市场的表现并不好,而且波动很大。因此,对于传统的金融投资机构而言,Web3 上面的固定收益产品非常有吸引力。
Anna Liu:我很高兴听到这个回答,至少从传统投资人的视角需求已经被得到初步认证。同时我想补充一下,在制作整个产品过程中,我们实际做的是什么?
[与博时合作的市场货币 ETF 代币化的] 底层已经是一支优质成熟的基金产品,我们相当于新开设了一条分销渠道。这条渠道具有传统渠道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它可以链接到我们的链上资产,即我们手中持有稳定币的用户。根据几周前看到的数据,链上稳定币的供应量已经超过2,300 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我们非常希望链上有更多丰富且安全的投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投资人的资产配置需求。
下一代代币化资产的战略蓝图
Anna Liu:自2023 年底香港证监会对RWA 相应产品发出两份通函以来,我们陆续看到很多代币化资产的落地,更多的可能是基金债券形式的资产。如果两位有机会设计下一款新的代币化产品,请问二位关注的方向是什么?
徐炜:我尝试换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做一个对我来说吸引力更高的资产,一类是高收益固定收益资产,例如在现实世界里面有的,比方商业项目,一些运营类店铺和零售项目的收益都很好,只是无法在传统意义上投资它。因为它可能只是个小店,无法使用股权投资。投资10 个或者 100 个小店显然不可能。但如果这些数据都上链,那么完全可以一次性投入那么多个。
第一,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尽调难度。过去我不可能每个都进行尽调,现在如果数据都可以上链,我认为我们可以更便利地去触达这类型资产,增加投资可能。我非常期望能够见到这样的商业模型。例如有些机构可以整合帮助每家零售店,将数据上链,整合100 家或者 1000 家独立零售便利店。我对这类型资产一定感兴趣。
其次,我们过去很难获得流动性并且拆解。例如我上周末遇到的真实案例,普洱茶被制作成代币化产品,目前尚未到香港。我认为这些产品较冷门,然而它们本身具有不错的收益,我会感兴趣。因为过去这些产品稀缺。
李亚徽:从发行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RWA 的今天可以类比 1990 年的 ETF。我们观察 ETF 1.0 时代主要是股票型的 ETF,底层资产集中在场内市场;2.0 时代从大类资产转变为固定收益等场外市场。3.0 时代已经是所有东西都可以进行 ETF 的时代,无论是杠杆反向产品还是实物资产,通过ETF,甚至连铀矿都可以配置。我认为RWA 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从现在开始,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的是标准化的公募基金代币化,我们先搭建链上的大类资产框架。
其次我们去关注在传统世界上不容易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容易标准化的。例如您刚才提到的特定行业的公司,如便利店、小吃店等,或者偏标准化的场外市场,如碳配额等资产,这些都可以尝试代币化。最后,随着代币化成本的降低,法律框架和监管架构更加完善,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万物可以RWA 的时代的来临。
到那一天,我们的投资边界将可以无限扩展,这非常值得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行业、服务提供商需要成长,投资者也需要相应成长。投资者需要同步增加关注,增强对RWA 的认知和理解,实现投资端和供给端的相互结合,才能让我们看到万物可RWA 的那一天。
徐炜:我想询问Anna 一个问题。您刚才是对需求端提问,Anna 是代币化证券(STO)专家,从供给端角度来看,你认为哪种类型的资产做 RWA 更加顺理成章?
Anna Liu:我们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Tokenised securities ( 代币化证券 ) 一定是先行的,例如在香港,更多的就是代币化证券,底层已经成熟、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是先行的,也会是接下来继续探索的方向。此外,证监会对代币化证券还有另一个分类,即digital securities(数字证券)。无论是徐总还是亚徽总提到的非金融类资产,即我们所说的工商企业实物资产,这一类代币化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是更多地是带来现金流,稳定收益,并且符合投资人要求的数据实时上链,这样的项目也是未来探索的重点。
RWA的核心是资产,资产质量不会随着代币化而改变。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当作投资人,如果没有区块链,单就底层资产而言,你是否有兴趣购买。
传统金融与链上生态的RWA 主权竞逐
Anna Liu:我们最近与很多朋友交流过,不仅是传统金融领域,还包括Web3 领域,甚至还有很多 DeFi)生态圈的朋友,大家都在讨论 RWA。最后一个问题,请两位大胆地畅想,5 年后左右 RWA 的生态如何,是传统机构更活跃,还是链上DeFi的生态更活跃?
李亚徽:我当然希望传统机构的生态更活跃,这充分表明RWA 已经进一步进入庙堂,不再是一个小众市场。我们希望主流机构能够提供更多流动性并且更多参与市场,这证明整个市场在未来5 年内会越来越成熟。
徐炜:其实我第一次听到TradFi,这个词时感到非常愕然。当别人称呼我是TradFi 时,我认为这还分是否传统吗?金融一直在不断创新,400 多年来没有停歇过。我认为 Web3 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土壤。RWA 在土壤中正在茁壮成长,未来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
对于我们这些被定义为传统金融投资的工作者而言,我们非常密切地关注金融创新领域的可能性。
从整个大周期来看,我经历了将近20 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个周期,例如股票周期和房地产周期。我认为底层资产永远最重要,它承载的形式一直在变化,无论它变成什么样子,只要金融投资的逻辑不变,不分老钱、新钱,传统金融还是创新金融,最终都会融合在一起。大家识别的仅是资产类别和投资方式,我认为在逐利上没有任何差别。
Anna Liu:感谢徐总和亚徽总。我们的讨论时间已经接近尾声。非常感谢两位,今天的讨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RWA 并非简单的资产上链,更多地是重构生产关系、激活长尾价值的系统工程。非常感谢两位的真知灼见,也感谢大家的倾听。希望通过今天的对话,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共建RWA 生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