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币圈,一个社恐人士也能成顶流。这不是魔法,是流量逻辑。
撰文:刘红林
「我是个社恐,平时不爱说话、怕生人,见面能不社交就不社交。」——这是很多币圈 KOL 的自我介绍开场白。讲完这句之后,下一秒就能看到他们在 X 直播间里情绪高涨地讲解 BTC 走势,一边 PPT 一边喊单,粉丝弹幕刷屏,说实话,那一刻真的挺魔幻的。
没错,在币圈,一个社恐人士也能成顶流。这不是魔法,是流量逻辑。
你以为成为 KOL 得讲逻辑、看数据、读项目白皮书?不不不,在币圈,「人设」才是第一生产力。
币圈 KOL 的流量密码,从来都不是「说得对」,而是「说得带感」。你得有故事,有立场,有被收割的惨烈历史,还有翻盘的励志轨迹。
你可以设定为「十年老韭菜,踩过各种坑」,也可以说自己是「资深一级市场猎人」,甚至「海外基金研究员」——反正没人查,听着玄就对了。你还可以再加点 buff:刚从 VC 离职、曾做对冲基金研究、在硅谷 Web3 团队当过顾问……总之,多国多币多坑位,讲得天花乱坠。
什么样的人设最容易火?
答:有点悲情、有点倔强、最好再有点神秘。比如——
如果你还能时不时在群里说自己「没接过广告」「都靠白名单吃饭」「从不在项目高点开口」,那基本稳了,用户对你信得比交易所还多。
一旦立住了人设,接下来的事就简单多了。币圈用户喜欢听「情绪 + 玄学」,你负责输出,市场负责配合涨跌。你不需要做趋势预测大师,反而越「佛系」,大家越当你是懂王。
币圈 KOL 的基础设施,就是三件套:一条有情绪的推文 + 一个 TG「内部社群」 + 一场周更 AMA。俗称「内容–社群–人设」闭环。
发推不能太正经,太正经没人看;也不能太扯,太扯容易翻车。最好的做法是「带节奏」。比如:
节奏不是乱带,是「情绪微操」。你不需要明确说某个项目牛逼,只要发一句:「我已经看了一周,太疯狂了,别怪我没提醒。」这句话的效果,比技术分析三千字都来得管用。
TG 群更简单。搞个 logo,拉点人,起个名字叫「××研究院」「××实验室」「××DAO 内测社」,一股「研究味」就来了。然后偶尔发点项目链接、截图、投票结果,「互动式」刷存在感。谁问你这项目靠谱吗?别说太多,「项目方不让说」「进展还在 NDA 中」「实在感兴趣可以私聊我」——欲擒故纵。
Space 直播也别怕。你不开镜,不露脸,只要语气沉稳、偶尔发个咳嗽声,网友就会截图转发:「兄弟你们听到了吗,他是不是在暗示 xx?」——而你什么都没说,只说了「下一轮我看好某个领域」。
于是你就红了,哪怕从头到尾都没露脸,没人知道你是谁。
一旦你有了一定「声量」,项目方自然就找上门来。这个时候,社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你不爱交际,项目方也不用多寒暄,直给就行。
合作模式不复杂,分三步走:
1. 帮忙聊个 AMA,不用准备,照着项目白皮书念就完了;
2. 推文带个链接,内容不限,图随便配,反正没人看图;
3. 让粉丝打白单,你只需说:「我个人没有参与,仅供参考。」
哪怕你没直接帮他们募资,只要你发了一条「我会打」,那就是最有效的营销。
更厉害的 KOL,连直播都懒得做,全靠 Space 录音 + 网友整活,反而流量更高。还有人直接套 AI 工具,配个脸、配个声,发推照旧,连「人」都不出现。要情绪有情绪,要互动有数据,关键是,没人知道是谁。
社恐?不存在了,根本没有「人」好嘛。
说到底,这活是能干的——甚至有人靠它年入百万。行业热、项目多、推手少,KOL 本质上就是信息贩子 + 流量中介 + 情绪催化器。你不需要成为行业最懂的,但你得是喊话最响的。
而且这是少数门槛极低又收益不差的币圈副业之一。你不用懂技术,不用投钱,不用注册公司,甚至连真人都可以不出现。只要你人设立得住、节奏带得动、说话有观众,你就有议价权。
但问题也在这儿:干得久、干得稳、干得不出事,是另一回事。因为这个行业一旦遇上牛市热钱,炒作风太猛,很多人就会把原本的信息分享,搞成了变相荐股、带盘喊单、甚至挂名「代投」。
你是在做传播,还是在参与项目操盘?你是在推荐一个项目,还是在制造 FOMO?你是讲观点,还是变相收割?
这几道分界线,很多人从来没认真想过。
临了,红林律师给大伙来点实操建议,只为让大佬趁风起兮云飞扬,平安搞钱兮走四方。
第一,项目有没有给你钱、代币、返点,建议披露。
很多 KOL 以「没签合同」自我安慰,觉得不算商业合作。但现实是:只要链上有转账记录、聊天记录中有「安排点小意思」,那在法律上就构成了事实合作。无论你收的是 U 还是项目方空投的币,只要链上能追的到,证明你受益了,就可以主张你和项目方是「利益共同体」。
如果你没披露,一旦项目出事,你很可能就成了「共同责任人」,在误导宣传、协助非法募资上很难摘干净。
第二,带白单、带链接,是明晃晃的「营销通道」行为。
你不是基金经理,但你发的链接可能就是项目募资的入口;你不是发行主体,但你说的那句「我会打」,比项目官网还管用。在很多币圈维权案件中,KOL 是最先被找上门的,因为你是链上能查、社交平台能@、群里能找到的「可定位责任人」。
现实案例里已经有 KOL 因为发项目地址 + 说了「别错过」,结果在后续刑事立案中被定性为「参与虚拟货币非法集资」。你觉得只是喊个话,可执法机关认为你是在帮犯罪团伙「引流」。
第三,别低估信息传播的法律后果,哪怕你自称「仅代表个人观点」。
项目跑路后,被起诉的 KOL 通常都不是「技术分析最专业的」,而是「最热情转发、反复喊单、晒过收益截图」的那一批。他们很可能没碰过用户的钱,但「强化了用户对项目的信任预期」。
这种「信赖诱导」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是有实际操作空间的。如果涉众资金规模大,KOL 很容易被归入「重大影响参与人」甚至「从犯角色」。
你可以用 AI 做头像,用境外的 Space 说项目,但别忘了,链上的东西、私下的账、直播间的录音、粉丝的信任,永远都分布式存储且不可篡改,毕竟这是你做 KOL 之旅的工作量证明。
这个行业永远不缺人翻车,关键是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币圈吃瓜群众热议的反面教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