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可操纵的时代,如何穿透代币经济的叙事迷雾?
撰文:Ponyo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在加密货币发展初期,仅凭叙事就能让代币价格飙升,但这种时代早已过去。如今,代币的成功取决于三大维度:1)强有力的叙事;2)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3)稳健的代币价值捕获机制。
三大维度全部出色的项目堪称「优秀」,满足两项可算「良好」,仅满足一项或全不满足则属于「糟糕」。
这便是我用于评估代币的核心思维框架。
1、叙事
即市场参与者认同的「故事」。缺乏叙事,项目便难以获得关注。
2、产品与市场契合度(PMF)
核心是真实用户、真实手续费收入与真实需求。不同产品的衡量指标虽有差异,但关键在于「持续付费的用户」—— 收入与用户留存率是重中之重。需注意,总锁仓价值(TVL)、钱包数量、交易次数、原始交易量等多数指标易被操纵,因此必须交叉验证多个数据维度。例如,对于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需同时关注交易量与未平仓合约量:若未平仓合约量低而交易量高,通常意味着存在虚假交易行为。
3、代币价值累积
若代币无法实际捕获协议价值,便毫无价值可言。常见的价值累积机制包括手续费分成、代币回购、回购销毁,以及强制使用场景。就我个人而言,回购是最优选择(原因详见《收入分成已死,回购与销毁万岁》)。但价值累积与协议收入密不可分:即便累积机制设计完善,若协议本身收入薄弱,代币仍无法通过价值验证。
这些道理看似显而易见,多数人也自认为早已掌握,却仍会陷入「叙事 + 用户采用率 = 代币上涨」的误区。
投资三角并非静态模型,三大维度在代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影响力各不相同:
多数代币最多只能满足三大维度中的两项。其中,叙事构建相对简单;产品与市场契合度虽极具挑战,但标准明确 —— 要么解决了市场痛点,要么没有。而价值捕获是最易被低估的环节,因为它很快会演变为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战」:
这些诉求往往相互矛盾。当团队试图平衡各方利益时,最终会让代币沦为「平庸」—— 这并非团队能力不足,而是利益激励机制的必然结果。
Hyperliquid(HYPE)堪称「三位一体」的典范,完美覆盖三大维度。
Lido 虽为行业头部协议,但其代币却沦为「旁观者」,是典型的「两项达标」案例。
Pendle 依赖叙事与产品契合度支撑,但收入短板限制了价值捕获能力。此外,其产品对普通用户门槛较高 —— 收益交易逻辑复杂,非加密领域资深用户难以理解,这也在短期内限制了其增长上限。
绝大多数代币都处于这一区间:要么只有叙事却无实际用户,要么产品上线却无价值捕获机制,要么只是无人关注的治理代币。除 XRP、Cardano 等少数凭借「社群信仰」突破市场规律的项目外,几乎所有山寨币都遵循「博傻理论」—— 价格上涨仅依赖「接盘者」,而非真实价值支撑。
投资三角模型易于理解,却难以落地。指标可能被操纵,协议文件常隐藏关键细节,代币经济机制可能临时变更;市场叙事迭代迅速,如今全不达标或完全达标的代币,未来走势可能彻底反转。
此外,山寨币投资的难点在于「个案差异极大」:多数代币的表现难以超越 BTC、ETH 或 SOL。但一旦找到真正「三项全优」的稀有代币,回报可能改变人生 —— 一次成功的投资,便能让投资者摆脱亏损困境,甚至彻底改变财富轨迹。这正是加密投资的魅力所在,也是即便充满挑战,仍有人持续参与的原因。祝你好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