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世界过去几年最常见的叙事,是公链在性能上的竞赛:谁的 TPS 更高,谁的延迟更低。Solana、Sui 等新兴公链正是这一逻辑下的代表。Solana 在高频交易和 NFT 热潮中展现了极高的处理能力,Sui 则通过并行架构探索出更快的执行路径。这些尝试证明了一个事实:公链在技术性能上,完全有机会追赶甚至超越以太坊。
但如果把目光放到机构参与上,就会发现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机构来说,上链不是“买一笔币”这么轻松,而是要把一整套工作流搬到链上。这有点像银行更换核心系统,不仅仅是服务器跑得快,还要保证数据能被透明审计、价格能被权威确认、买卖能通过合规通道落地。否则,即使链再快,机构也很难真正大规模进入。
这个工作流可以拆成三步。第一,能不能被观察?也就是基础设施和数据是否透明、可审计。就像在传统金融市场里,没有 Bloomberg 和交易所的行情终端,交易员几乎寸步难行。第二,能不能被定价?价格数据是否足够快、足够准,这是衍生品、借贷和风控的生命线。第三,能不能被分销?也就是传统金融体系里的资本能不能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进入,比如基金、券商或者托管行。只有这三环打通,机构才会真正放心地把钱搬过来。
最近市场上有一些案例,试图按照这套逻辑来走通闭环。在延续高性能的同时,开始逐步叠加满足机构需求的这三层逻辑:透明可观察、权威可定价、合规可分销。
这意味着并不只是单纯追求速度,而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试图成为稳定币、RWA(现实世界资产)和机构级应用的首选底层公链。
第一,可观察。链上透明度和可审计性是机构最基本的要求。例如,Etherscan 的接入 Sei,使得合约验证、地址追踪、事件日志等都能在一个行业标准化的工具中完成。对开发者和审计方而言,这意味着无需重新学习,也大幅降低了沟通和合规成本。这类基础设施的接入,标志着公链正在被纳入传统金融的“可视化”框架。
第二,可定价。仅仅能看到资产还不够,机构需要低延迟且权威的数据来支撑定价和风控。亚秒级价格馈送、流动性加权买卖价差,以及即将引入的美国 BEA 宏观经济数据。这类数据不仅能提升高频交易与清算的质量,也为 RWA 和借贷市场提供了与现实经济挂钩的定价基础。与传统金融相比,这更像是将 Bloomberg 级的数据引擎,直接嵌入了区块链的执行层。
第三,可分销。最终,机构资金需要合规通道。Staked SEI ETF 已被 SEC 受理,进入审查阶段。虽然距离最终批准还有过程,但这意味着区块链资产正被纳入主流资本市场的议程。若 ETF 能上市,传统券商、投资顾问、家族办公室甚至部分退休账户,都可能通过熟悉的 ETF 工具配置区块链资产。这与欧洲的 ETP、日本的合规代币上市一起,正在勾勒出一个跨区域的分销网络。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系列进展透露出一个趋势:公链的叙事正在从单一的性能比拼,转向制度性闭环的建设。能否在透明性、数据定价和合规分销三方面同时跑通,将决定一条公链能否真正承载机构资金的大规模进入。在这个意义上,Sei 正逐渐被视为稳定币、RWA 与机构级应用的首选底层公链。它的动作值得观察,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区块链正在从“极客的试验场”,逐渐走向“机构可用的金融基础设施”。这条道路艰难、成本高,但一旦跑通,行业的天花板也将被重新定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