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接纳曲线和核心机制升级都无法充分解释 Aster 此次的快速崛起。
撰文:DeFi Warhol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过去一周,我深入调查了 Aster 平台交易量激增的情况,并将其与 Hyperliquid 平台进行对比。调查结果明确显示,Aster 的交易量增长并非自然增长,而是人为抬高交易量、进行对敲交易(通过自买自卖制造虚假交易活跃度)以及协同操纵的结果。
以下是我的分析论点。
2025 年 9 月 16 日至 23 日这短短 7 天内,Aster 的日交易量从 10 亿美元飙升至 200 亿美元,这样的增长立刻引起了我的怀疑。20 倍的增幅,甚至超过了我所追踪过的所有合规 DeFi 平台的最快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Aster 的未平仓合约量(OI)激增约 33 倍(从 370 万美元增长至 9 月 24 日的 13 亿美元),锁仓总价值(TVL)在 30 天内激增约 500%。相比之下,Hyperliquid 平台同期的各项指标均呈现稳定的自然增长态势。
Aster 增长的规模、时机与速度,让我不得不去调查: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平台用户量的真正爆发式增长,还是人为操纵的结果?
9 月 17 日 Aster 平台数据:
9 月 24 日 Aster 平台数据: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Hyperliquid 在同一时期内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交易量模式。Hyperliquid 交易量的稳定性,恰恰凸显出 Aster 交易量激增的人为属性。
合规的交易量增长通常会遵循用户接纳曲线(即用户量逐步增长的规律),且与平台底层协议的根本性优化相关联。但这两点都无法充分解释 Aster 此次的快速崛起。
DeFiLlama 的数据恰好印证了我的怀疑:
由此计算,Aster 的日费用收入与锁仓总价值比率约为 0.55%,这一比率是 Hyperliquid 平台(约 0.04%)的 14 倍。
更关键的是,Aster 仅有 59% 的费用收入能转化为净收入,而 Hyperliquid 的费用转化效率高达 99% 左右。这一差异表明,Aster 的费用收入多来自人为循环交易(即通过反复买卖制造虚假费用),而非真实交易者带来的可持续收入。
除此之外,Aster 还推出了一套积分制度,根据用户的交易活跃度和交易量来授予积分。
这一制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直接为用户提供了抬高交易量的动机:
Aster 的增长并非自然增长,主要依据如下:
综上,Aster 的增长是一场有组织的协同操纵行动,而非真正的用户认可与业务增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